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入研究性学习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教育
- 简介:
-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可转变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使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与心理感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人格与语文素养。
- 详细介绍:
-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界当前的一大亮点和焦点。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恰恰适应了语文学科的某些内容和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形成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为基本的教学形式。 摘要 2 一、研究性学习阐释…………………………………………………………………………………………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4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4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6 (三)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课堂成为教与学互相推进的阵地 7 五、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8 (一)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开展专题研究 8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8 4.专题研讨会 9 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0 七、小结 11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撰写目的:转变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学生 “死读书”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以单纯性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的探求。 基本思路:阐释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对在教学中渗入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系列的列举说明并证实了其必要性。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研究性学习确实能提高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质量,它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它的前景是光明的。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相信有了研究性学习,学生会向更优的方向发展。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 ,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使语文知识变得宽泛、多元,打破学科界限更加有利于完成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研究的方式学习语文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在实际教学中,把“研究”和“接受”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不必追求学生和自己答案的一致性,要提倡多元化的答案,主要是为了通过“研究”更好地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作品摘要
-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界当前的一大亮点和焦点。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恰恰适应了语文学科的某些内容和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形成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为基本的教学形式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资料来源: 1、夏立新 卞建华 《对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北京教育 (2003年4期) 2、俞芳 《让语文教学走向研究性学习》 教育探索 (2003年第二期) 3、宋乃庆 靳玉东 徐仲林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 4、余清臣 著《研究性学习》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一版) 5、严永梅 《在研究中学习语文》 语文建设 (2003年10期)
调查方式
- 阅读相关书籍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各国课程改革比较集中于培养学生用新技术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要培养这种能力,仅靠传统的学科教学和原有的学习方式难以胜任,必须创造新的课程形态和新的学习方式。于是,一种名为project learning或project-based learning的课程应运而生。它的本意为项目学习或主题研究、专题学习、综合学习,在我国被译为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新教育”思想的体现,起初并未引起其他国家的兴趣,90年代以后人们才逐渐认同了这种观点。欧盟各国90年代以来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挪威、波兰等国规定中学生要研究和选修一些人与环境、人与现代社会等有关的课题,西欧的法国、德国和英国普遍开设了项目学习的课程。亚洲国家受儒家教育文化影响深重,重记忆,重学术,重知识传承,但是90年代以后都提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新加坡、日本、我国的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先后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了类似于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第一次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课程为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部分。其中研究性学习在高中三年周课时均为3课时,总288课时,仅次于语文和外语的课时(384),若不计高三的选修课,比数学的必修课时(280)还要多8课时。从2000年9月起在10省市实施,2002年秋,全国所有高中执行课程计划,所有的高中都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正在研制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初中、小学也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反映了政府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对这一课程独特价值的认同和推崇。这一变革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