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海河景观环境设施区域文化特色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项目的研究,从海河和天津历史的发展历史和天津文化的特点和目前天津海河改造工程状况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海河沿线的主要景观段落境进行区域文化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对目前海河沿线景观环境设施的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出该段落的区域文化特征与形式要素,为后期的景观环境设施的设计提供依据,并指导海河景观环境设施设计更加符合海河沿线区域的环境氛围,使海河景观环境特色更加鲜明。
- 详细介绍:
- 一、海河与天津城市发展 自古天津即与港口航运结下不解之缘。因河而生,因海而长,天津的诞生和发展与海河的变迁息息相关,时至今日,依然处处可以看到这座沧桑的城市在海河中的倒影。清康熙年间修的《天津卫志》记载:“明文皇入靖内难,驻兵于兹,文皇渡此赐名曰‘天津’。“天津”正是由“天子渡过的津渡”而得名。天津具有悠久的港航历史,“地当九河要冲,路通七省舟车”,一部早期的天津史,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个地区的港口航运史。古代航运一般都是先以内河航运为开端,然后是近海航运,再后是远洋航运。海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海河被称为天津的母亲河,而海河的港口航运则是天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源头。 海河下游三岔河口是天津城市的发祥地。根据历史地理专家考证,古代天津 的聚落基点的形成和兴起,开始于今天津旧城东北角外的狮子林桥西南面沿河地 区的三角地带三岔河口。源于金代在这里设置“直沽寨”。随着海河水系自然条 件的变迁和海河河道的相对稳定,北运河与南运河交汇处的小直沽(三岔河口) 的水运交通也随之兴起,这里很自然地形成了早期海河航运的终点码头。金代三岔河口已发展成重要的军事、交通要地。元、明、清三代,为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巩固中央集权,均定都今北京。政治中心移到北方海河流域,而在经济上却依然依靠江南的粮食来支持。由于封建朝廷的庞大开销,开始南粮北调。自元朝开始定都大都(今北京),每年都要把几百万石粮食从江浙通过漕船运到北方,把南粮北运(漕运)看做生命线。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试行海运成功后,漕运运量年增,大量的粮食经过直沽港转运京师,因此,海河直沽港的地位日益重要。天津为适应漕运盐运之需,城市沿河发展,从军粮城、大直沽、三岔口、南仓、北仓直到杨村,形成了带状河港城市布局。1399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设三卫,驻军一点六万多人。天津卫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 天津的经济在近几年可以说是飞速地发展,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经济增长率连续10年保持在两位数上。目前天津市正在开展奋战三百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其中重要任务之一是大力开展市容街景美化、亮化工程,主要对各种有碍市容街景的现象进行治理。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是天津的标志。天津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工程,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目前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还要不断的进行深化建设,完善各种功能设施,使海河成为天津最靓丽的名片。并提出了“弘扬海河文化,创建世界名河”的宏伟目标。这是建设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发展城市第三产业的重要举措,天津将通过这一划时代的工程实现城市经济、文化的又一次腾飞。天津市计划投资220亿美元,用3—5年时间,充分发挥海河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河经济,形成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服务型经济带、景观带和文化带,发展海河经济,形成海河效应,使之成为一条魅力之河。规划将海河分为三大段落 ,一是由北洋桥到外环线为海河的上游,这一段位于中心城区,规划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在服务业并保护好两岸的文物古迹和风貌建筑,充分体现天津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二是由外环线到二道闸为海河的中游,规划用地面积120平方公里,规划为高新经济发展区和生态风景旅游区,重点发展新兴工业。三是由二道闸到入海口为海河的下游,规划用地面积150平方公里,为滨海新区范围,规划为多功能的内河港口经济区,重点解决内河港和工业岸线的开发利用。 海河区域,有一大批历史遗存和风貌建筑,包括漕运文化、名人故居、异国建筑和全国仅有的开启式钢结构桥梁。像代表漕运和天津地域文化的三岔河口、通庆里;代表近代外来文化的奥匈领事馆、袁氏宅邸、解放桥、金汤桥;代表现代文化的李叔同、梁启超、严复、华世奎、曹禺等文化名人故居。这些建筑是极具历史印记和艺术价值的。特别是像意式风貌建筑群落,在当今意大利本土也不多见了。保护性开发天津这笔历史遗产,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挖掘天津的旅游资源,促进天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天津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天津文化的特点 1、 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中的“区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区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区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对于天津的海河不同区域的文化,不同的景观节点与不同的区域有各自的区域特征与形式要素。 2、天津的文化 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确切一点说是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天津 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离不开海河。海河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汇,东西文化的碰撞。天津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型的城市,它把这些兼容并收,集于一身,在海河两岸形成了东西方文化最激烈的对比。这赋予了海河、也赋予了天津独特的魅力。天津缺少原生文化,但它的特长却是荟萃四方精华,是融合、改造与粹炼。天津本土少有艺术形式,但却是北方戏曲与民间艺术集大成的地方。天津东西方风格建筑交汇,古街与“万国博览会”并生,但却能互相补充,互相衔接。 在燕赵文化的板块中,天津的文化不是在固定不动的陆地上,而是在网状的流动着的海河流域中,同时又濒临大海。河与海是古代物流与文化传播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天津的文化又是流动性的、开放的、兼收并蓄的。这种特点多彩多姿地反映在城市建筑形态上。它还使天津人眼界开阔、不排他、比较灵活、对新鲜事物富于兴趣。比起同处在燕赵之地的河北省人,天津人更加灵活。天津人还具有码头文化的许多特点,比如逞强好胜,热情仗义,守望相助等等。这些都是天津城市文化非常突出的特征。 天津“地处九河要津,陆通七省舟车”,是南北大运河的交汇处。天津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依托天津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归纳起来天津具有8个方面的独特文化现象: 第一,中西合璧的皇家贵族文化。清末民初,天津是北京的后花园,皇家的文化和西洋文化融合而生的中西合璧的皇家贵族文化特点,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鸦片战争以后,对外开放九大口岸中,上海和天津一南一北,上海对西洋文化的引进、吸纳构成了十里洋场,是投资者的乐园。而天津既有对外开放的早期外来文化的交流,更有清末民初倚仗北京皇家帝王文化,例如张园、静园,它们是西洋与中国古典文化的结合。 第二,天津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具有独一无二的教育文化历史强势。天津有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官办学——北洋大学堂和近代第一个民办大学——南开大学,这两所大学是全国大学文化研究的积淀。 第三,天津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如近代化学工业、锻造业、机器制造业。上海市从2003年开始就想把上海打造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有许多老厂房被保护起来,我们也要做好这方面工作。 第四,明清两代商埠文化的集散地,特别是南北大运河的交汇点,从而构成天津的历史,其中有老百货大楼、老劝业场、老估衣街等商业建筑。 第五,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的“租界文化”,天津是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传统建筑被保留完好,从而形成了自身的品牌,如大光明桥、解放路、奥租界领事馆、日租界领事馆、马可波罗广场,此外还有一个极为独特的,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少有的,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浓缩了百年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利顺德大饭店。 第六,园林文化,历史上天津居北方园林之冠,如与苏州、杭州遥相呼应园林文化——水西庄。 第七,蜚声海内外,以近代天津爱国人士霍元甲为代表的“精武”文化。 第八,素有“曲艺之乡”传统的津味“市井文化” 天津是北方民间文化的集结之处与精华所在。在这里可以看到杨柳青的年画,可以看到天后宫的剪纸,可以看到泥人张的泥塑……五花八门的民俗进了天津卫大染缸,出来的就都是艺术了。天津另一个颇具特色之处就是它的饮食文化,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有津门三绝之称的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和耳朵眼炸糕。 三、天津海河改造工程状况 对于海河沿线的改造工程,是指于1958年7月开工的清浊分流工程。清浊分流工程遍及市内各区及郊区。当时规划污水排入大沽、北塘两大排污河直接入海,而纪庄子污水处理厂在上世纪80年代后才逐步建设。市区排污调头工程以海河为界,分为两大片:北片包括河北、河东及东郊区,建成了赵沽里、张贵庄排污系统汇入北塘排污河;南片包括红桥、南开、和平、河西及西郊、南郊,建成了咸阳路、纪庄子、双林排污系统汇入大沽排污河。整个工程共埋设干管202公里,其中马蹄管32公里;修建泵房20座;总土方量达500万立方米。 改造海河工程的关键项目是修建海河闸。它改变了千百年来潮汐河道的现状,实现了咸淡分家,保证了城市用水,增强了防洪安全,改善了农业环境。当时施工任务非常艰巨,建闸的基础工程长宽都在200米以上,闸室部分作业要在地下15米到地上20多米的范围内进行。通过职工献计献策,采用平行、立体交叉作业,昼夜施工来保证进度。最惊心动魄的场面莫过于拦河坝合龙时:龙口水深10多米,潮差4米以上,底层淤泥5米多厚,巨大水流往复滚动,十几吨重的柴石枕抛下水便不见踪影。战士们把十几个柴石枕捆扎起来,一组一组向下推进,那干劲和勇气就像是冲锋陷阵。经过一秒不停的44个日夜奋战,终于驯服了海河,筑起一条坚实大坝。在建闸决战时刻,朱德副主席于1958年11月14日亲临工地现场视察,并题词“努力跃进,提前完成建闸工程”,给参战军民巨大的鼓舞。历经半年时间,完成土方420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2.4万立方米,闸门及机电设备安装1000多吨,一座雄伟的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海河闸终于落成了。市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12月28日举行了庆功大会。时光飞逝,转眼间50年已过去,海河闸作为津城的标志之一,依然矗立在入海口,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化,迎接滨海新区的辉煌明天。回忆这两项工程,我们应当深切缅怀领袖的英明决策,无限感恩为工程献出艰辛劳动和智慧的英雄军民,倍加珍惜治水成果,更加热爱我们的母亲河。 目前,海河上游区域将全面启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生态环境、商贸开发、风貌整修、公共建筑、住宅建设、旅游通航八大工程,按照“建筑组群风格有主题,夜景灯光连续无断点”的原则,在金钢桥至大光明桥段5.8公里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延伸和补充,形成了16个节点,38个子项,其中包括12个建设项目和10个外形改造项目,其余均为整修项目、绿化及灯光项目,累计工程量120多万平方米。提升后的海河两岸建筑,既继承了海河文化,又突出了海河特色,过渡自然,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天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大都市现代化气息。以津湾广场为中心的商业区,与天津站大型公建相呼应;古文化街的“古”味与对岸新文化中心的“洋”味相呼应;君临天下、远洋大厦、电力大厦、凯德酒店、津门津塔的“中式现代”特点与大陆银行、帝豪酒店、银监局、金融城2号地等的“欧式复古“的韵味相呼应。此次改造提升着眼整体,注重细节,使建筑与灯光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改造后的海河沿线夜景灯光整体保持暖色调,以橘黄、浅黄色调为主,适当点缀暖白色光,增加动感元素,使海河两岸灯光更有韵味。充分利用原有灯光载体,在灯光连续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充分利用跨河桥梁多的优势,突出桥梁灯光的艺术感和美感;在细节处理上按照节点位置突出灯光组群风格,强调整体连续性,分段呈现不同的亮点,如:把奥式风情区打造成第二个津湾广场,金融城2、3号地、大陆银行、帝豪酒店作为津湾广场的自然延伸,进一步统一了建筑和灯光风格。 四、海河景观设施特色研究 1、海河景观设施必须体现天津城市的特点与的文化精神。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是天津的象征。把海河建设成与天津国际化港口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世界名河, 如何使海河旧貌换新颜, 在天津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天津市政府已经作出了明确、 具体的部署, 如: 要拓宽水面, 搞好桥梁、 绿化、 灯光建设, 使海河具备通航条件; 海河两岸的建筑,要体现风格的开放性, 文化的包容性, 注重吸收一切文明成果, 形成中西合璧、 古今生辉、不拘一格的建筑群,带动城市文化品位的提高等。在做好海河大文章的同时, 还要高度重视渤海对塑造天津区域文化形象的重要性。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大海始终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怀, 人们对大海的这种感情给了天津这个滨海城市以发展海洋文化的机会。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天津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国内众多著名海滨旅游城市的竞争,天津起步晚,自然条件也不突出。这就要求天津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必须闯出自己的新路子,创出自己的新品牌。结合天津地域经济、文化特色,结合天津国际大港口的特点,发展具有天津特色、具有现代情调的海洋旅游业, 让天津的海洋文化发展起来,使天津滨海港口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 并成为天津经济新的增长点, 成为天津新区域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继承和发扬天津优秀的传统文化, 体现天津文化特色。贝聿铭曾经说过: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因而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个性是城市塑造的生命, 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天津600 年悠久的历史给了她深厚的文化积淀, 并逐渐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天津文化。如, 由于天津是海滨城市, 所以天津的渔业、 海运业相对发达。 海边的人们终日与大海为伴, 因此, 诞生于万里之外, 能够保佑海上人平安的妈祖得到了天津人的崇敬, 妈祖文化在天津得以发扬光大, 这一现象在北方其他地区甚为少见,可谓天津一大文化特色, 也是天津扩大对外经济、 文化交往中的一大优势。 再如, 近代以来,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天津租界林立。北洋政府时期, 由于天津特殊的地理位置, 逐渐形成了 “北京前台, 天津后台” 的政治格局, 许多清朝的遗老遗少以及历届民国政府的军政要员和各地军政首脑、 社会名流均在天津租界购地造屋, 他们的住宅建筑可谓风格各异, 再加上租界内西方列强建立了许多工商、 金融、 政务机构, 建筑更是充满西方情调。虽然近代天津的租界是中国以及天津的耻辱, 但租界内大量的名人故居、 风格迥异的洋楼成了天津城市建筑文化的一个特色。 此外, 老天津的商业中心、 老天津的发祥地、 具有浓郁天津地方特色的曲艺、 绘画(如杨柳青年画)等都是极具天津特色的文化遗产, 也是打造天津区域文化形象的重要内容。 2、海河主要景观节点环境设施必须周围环境的特点相协调。 海河堤岸景观就像是海河的“名片”,能最直观地向人们展现出海河的形象和面貌。海河堤岸建设共分为7段,在保持整体现代化欧式风格的基础上,每一段堤岸都根据各自所处地域文化、环境、建筑特色的不同,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情。 慈海桥至北安桥:天津源头历史凝重 该段堤岸起于海河源头,沿途坐落着袁世凯官邸、冯国璋故居等历史风貌建筑,所以在设计上力求做到历史文化与景观建设的和谐统一。如在正对大悲院出口处的大台阶两侧设计了浮雕,一侧是关于三岔口来历和天津形成的文字说明,另一侧是历史漕运浮雕,充分展示了天津悠久的漕运文化。此外,金汤桥至北安桥东岸的亲水平台用粮库的垫仓石铺砌,用不规则的原毛石砌垒护坡;大悲院堤岸平台移用了治理新开河中挖出的清末民初建设耳闸时遗留的巨型条石,并保持原有的镶嵌方式。 北安桥至大沽桥:现代都市金属质感 为了与北安桥金碧辉煌的雕塑以及大沽桥壮观的“日月同辉”相协调,该段堤岸在设计上省去了繁冗的造型和景观布置,力求突出简约的现代化风格。具体通过铺设大面积灰色调地面石材、设置造型简易的雕塑小品、安装立体式夜景灯光以及相关绿化等,将现代都市的金属质感展露无遗。 大沽桥至解放桥:休闲风格自然衔接 该段堤岸距离较短,在设计上突出了现代化休闲风格,同时自然连接起相邻的两段堤岸。具体通过欧式栏杆、休闲坐椅、绿色植物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清新、幽雅的休闲区域。 解放桥至大光明桥:繁华地带力求现代 该段堤岸途经天津站、利顺德饭店等繁华区域,在设计中力求突出现代感十足的“摩登”气息。具体将通过休闲广场、小卖亭等设施来聚集人气,同时将安装欧式风格的坐椅、雕塑,并设置现代化的灯光照明设施。 大光明桥至光华桥:纯净天然健身广场 该段堤岸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人们的休闲、健身需求,在建设亲水平台、绿色草坪、景观小品等设施的同时,还将设置不同形式的健身小径和广场,并提供一定的健身器械,从而成为一个纯净、天然的“健身房”。 光华桥至海津大桥:错落有致开敞空间 该段堤岸将沿河建设多个亲水平台,车道、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将平行于河流和亲水平台展开,并通过特定地点的台阶连接不同的高层。在相对较宽的地点将建设重点的休闲场所,同时在上述基础上加入其他的景观元素,如小型广场、亲水阳台、浮动水上平台和亲水台阶等构筑物,形成有层次的、简洁明了的空间关系。此外,该段堤岸将按照不同功能划分为多个开敞空间,为人们的休闲活动、庆祝活动(如婚礼)、商业娱乐等提供充足空间。 海津大桥至外环线:清新怡人生态田园 该段堤岸在设计上以和谐的生态环境为主题,通过花园、小广场、大块稻田状绿地等景观的建设,突出亲水的主题,让人们充分感受海河的静谧、安详之美。同时,该段堤岸被划分为4段区域,将通过不同的建设手法演绎出静谧“蓝湾”、绿色“稻田”、休闲“绿岛”、“摩登”地带4种不同风情。 3、海河景观设施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增加智能化设施,具有前瞻性与发展性。 塑造区域文化形象的目的在于推动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 对于区域文化形象的设计绝不能停留在总结过去的层面上, 而更应该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因此, 区域文化形象应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理念, 体现世界发展潮流的内涵, 并且具有继续发展的潜力。 天津在打造其区域文化形象时也必须注意前瞻性与发展性, 即要根据天津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目前天津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特别是依据天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 使天津文化形象不仅能跟上天津乃至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 而且能清晰地指示出天津乃至世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它们必须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与国际潮流接轨, 充分展现天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姿。 4、建设具有时代气息的景观风貌 海河两岸的都市景观带将成为天津市广大市民生活中难得的娱乐、休闲场在海河两岸的景观设计中我们应提倡这样一种创作原则:海河是城市的,更是市民的;景观是时代的,更是久远的。真正地塑造出高品质的景观风貌,除在设计的整体上很好地把握及控制外,还应在设计上强调景观设计的开放、整生态及人文关怀的原则。海河是天津的城市景色,两岸是最值得塑造的环境地带。它应为全体市民所。该地区的用地项目应向大众开放,体现公共性。尽可能结合游乐、商业、项目和办公楼等公共建筑的底层或裙房的开放式设计体现建筑物与水环境结合。另外要以开放的绿化系统把整个城市与水环境联系起来,使海河景观带的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延续。 总之,本项目以海河为研究的核心,以海河与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与天津的文化特点,和现在海河的改造工程出发为研究背景。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 是天津的象征。 把海河建设成与天津国际化港口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世界名河, 如何使海河旧貌换新颜, 在天津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对海河景观环境设施的设计上必须继承和发扬天津优秀的传统文化, 体现天津文化特色。通过对海河各主要景观节点区域特点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出了区域文化特征与形式要素,为景观环境设施的设计提出理论依据,希望能指导海河景观环境设施的设计。使海河沿线的景观环境设施,更加符合海河沿线区域的环境氛围,使海河景观环境特色更加鲜明。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文以海河为核心,以海河与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与天津的文化特点,和现在海河的改造工程出发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海河景观环境设施区域文化特色研究,对海河各主要景观节点区域特点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出了区域文化特征与形式要素,为设计提出理论依据,并指导海河景观环境设施设计更加符合海河沿线区域的环境氛围,使海河景观环境特色更加鲜明。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就目前所查阅的资料来看,以研究城市景观设施与城市文化相协调、城市景观设施与建筑风格相统一方面研究的文章比较少,以海河景观设施与天津文化作深入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少。因此,本项目对城市环境设施设计在挖掘城市文化精神方面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通过对海河景观环境设施区域文化特色研究,重点对海河各主要景观节点区域特点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出区域文化特征与形式要素,为设计提出理论依据,并指导海河景观环境设施设计更加符合海河沿线区域的环境氛围,使海河景观环境特色更加鲜明。本项目对城市环境设施设计在挖掘城市文化精神方面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将为海河景观后期的建设及城市景观的相关设计项目提供参考意见与指导方式。
作品摘要
-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说,是海河水系合流入海之处。天津市内的海河干流从五河交汇的三岔河口到防潮闸,全长仅70余公里。海河是天津的象征,是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轴线。海河,天津的母亲河,哺育着津沽大地1100万儿女,培育了这美丽壮观的城市,伴随历史的年轮宛如一幅长长的画卷,把天津装扮得楚楚动人。原九国租界留下的幢幢洋楼与现代建筑交织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古今及中西文化的对撞与融合;造型风格各异的桥梁把海河两岸连在一起,成为海河一景。 本文以海河为核心,以海河与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与天津的文化特点,和现在海河的改造工程出发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海河景观环境设施区域文化特色研究,对海河各主要景观节点区域特点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出了区域文化特征与形式要素,为设计提出理论依据,并指导海河景观环境设施设计更加符合海河沿线区域的环境氛围,使海河景观环境特色更加鲜明。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 海河志编纂委员会,《海河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 戴志中. 景观环境设计前空间[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 杨志疆. 当代 艺术 视野中的景观[ M]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周逸湖. 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5】 朱晓春,曹炜,张勇,海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分析与研究,海河水利,1997 【6】 乔虹,《天津城市建设志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8】满维钧,天津港口兴起与城市发展溯源,港口经济,2004
调查方式
- 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现场拍照)、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城市景观设施设计在发达国家己发展到相当成熟的水平,无论是环境设施的存在场所城市户外空间,还是环境设施本身的研究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古希腊古罗马城是公共场所中,环境设施配合着城市设计就己经发展到相当鼎盛的程度。18世纪的欧洲很多城市的环境设施都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意识。19世纪是西方城市环境设施相对发展的时代,工业与科技的迅速变革,使环境设施创作的视野大为开阔。到了20世纪下半叶,对环境设施的研究则进入精神和方法的反思阶段,文化与科学、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建筑与城市规划都成为推城市环境设施研究的引擎。 国际上对于城市景观设施设计原则定位有两种言论,德国由于工业设计的发达以及德国人性格的影响,德国基尔美术学院的一位教授认为在一个现代的城市里,考虑材料的统一与节约,制作加工的合理与简单,控制成本的最小化,是第一位的设计要素。因此现在许多国家的景观设施都是根据这种设计要素和设计定位来设置城市公共设施的。 我国对景观设施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对它的建设,配备不全或极其简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设施的设计大多停留在外在形式模仿阶段,西方的环境设施开始渗入我们的生活,与所处环境明显形成形态和精神的分离。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地域文化的破碎与断裂,周遭事物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难于融入公众的生活,设施面貌千篇一律,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目前在中国,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与理论研究并不是同步的,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也只是在近几年才被重视,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较少。目前以研究环境设施人性化设计、环境设施的形态设计为主要代表,《城市户外家具的人性化设计研究》一文的作者陆沙骏,通过对我国城市环境设施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存在问题,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付诸于“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实践中。 总之,从诸多的景观设施设计研究看,都能够涉及到文化因素,但是不够系统与深入;从城市文化与建设的研究成果看,宏观的概括论述多于微观的具体研究。就目前所查阅的资料来看,以研究城市景观设施与城市文化相协调、城市景观设施与建筑风格相统一方面研究的文章比较少,以海河景观设施与天津文化作深入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少。因此,本项目对城市环境设施设计在挖掘城市文化精神方面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