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规律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哲学
- 简介:
-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立志成才。在此背景下,作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这一新视角,概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目标的心理学建构,实证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究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五方面心理规律。这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 详细介绍:
-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立志成才,我选择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规律研究”这个跨学科的题目。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央相关文件为指导,借鉴、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相关知识,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知、情感、行为及其人格教育目标的心理学建构这一新视角,通过实证分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特点,希望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规律进行,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要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要提升大学生对其认同感、要提升大学生对其产生情感共鸣、要提升教育观念向行为的转化以及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大学生。这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我的学识和水平有限,对一些大学生心理规律及大学生人格教育目标的心理学建构等问题阐述的还不够全面和深刻,需要今后继续努力。 通过本文的写作,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规律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定能迎来欣欣向荣、繁荣发展的局面。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及其现状分析。 其次,掌握大学生心理规律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坚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以行助教,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特点实证分析及其心理规律的探究。 在此研究中,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作品在悉心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在一下两点方面有了自己的创新之处: 1、本文作为跨学科的研究课题,从心理学这一新视角加以研究,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特点。 2、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目标心理学建构和实证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初步探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规律。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作品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和高校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育人功能,有效完成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使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同时,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规律有益研究,以此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为新时期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作品摘要
-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具有重大意义。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首先,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渊源及其内涵;其次,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第三、总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第二部分是掌握大学生心理规律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部分从因材施教,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以人为本,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以及以行助教,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三方面加以阐述。 第三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特点实证分析及其心理规律的探究。在概括心理规律内涵,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探索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目标的心理学建构,通过实证调研分析,初步形成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知、情感、行为特点的认识,由此,初步探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规律。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规律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度研究》在《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年第9期予以发表。 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在《今日科苑》2010年第20期予以发表。
参考文献
- [1] 列宁全集:第5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6. [2] 朱平,孔读云,姚本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83(1):55-57. [3] 腾海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 [4] 范美玲.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 [5] 高秀平,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28(8):56-59. [6] 朱艳新,张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人格理论[J].社会科学论坛,2003,8(5):29-30. [7]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 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武汉科技学院,2008,128(8):56-59. [8] 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106.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会议、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集体组织等形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2011年初,本人在CNKI(中国期刊网)上检索2000~2011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论文,检索出59395条记录。在此基础上输入“大学生”进行二次检索,检索出14927条记录。由此可见,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根据分析2000~2011年有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学者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总结下来,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倡导“以人为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个体价值;提倡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几个方面。 虽然理论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实践等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无论是理论知识研究,还是“两种课堂”的有序开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这些研究中,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对于如何掌握、运用大学生心理规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等论述较少,例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规律的内涵尚缺乏深层次研究;对于运用心理学有关知识来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则尚欠缺全面、系统的研究,而专著性的研究成果问世较为鲜见。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选择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规律进行探讨和研究。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和同学的赐教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