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小类:
哲学
简介: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项难点工作。如今,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仍然存在着盲点和问题,如忽视地区、学校和院系专业差异,认定方式存在缺陷,认定存在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缺乏人文关怀等,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认定出真正的贫困生,把国家有限的资助落实到最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详细介绍:
作品就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从贫困生认定现状和标准,认定中存在的城乡差异、人为因素、认定过程中的监督和约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引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作品图片

  • 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所占比例不断加大,贫困生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贫困生的认定问题尤为重要,是高校资助贫困生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资助贫困生的公平和公正,甚至影响到学校的安定与团结。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贫困认定制度,成为高校解决贫困生问题的一大难题。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做好资助贫困生工作,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维护学校稳定和社会安定,从 1994年起,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已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实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入学和成长问题、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和制度、实现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贫困生认定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介绍,切实将资助工作与教育本身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助困育人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在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唤起贫困生道德的自觉与理想的升华,发挥资助与育人的功效。

作品摘要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项难点工作。如今,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仍然存在着盲点和问题,如忽视地区、学校和院系专业差异,认定方式存在缺陷,认定存在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缺乏人文关怀等,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认定出真正的贫困生,把国家有限的资助落实到最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及时、准确的信息掌握以及贫困生认定程序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是搞好认定工作的关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韩德铎,张桂华,陈芳。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状与对策[J]. 职业圈,2007,(23):186-187 【2】陈晨。关于高校贫困生认定的调查研究[J].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8(4):31-36 【3】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

调查方式

亲临实践、个别交谈、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对国内当前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研究路径的总结与梳理。主要指出了我国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存在的模式化取向和科学主义取向两个弊端,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贫困问题研究的盲点在于:忽视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的研究,忽视公众支持因素的研究,忽视资助操作程序的研究,忽视贫困大学生的“自救”研究,忽视贷款后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研究,忽视助学资金筹措新渠道的研究。明确了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应从单一走向多元。应注重研究范式的转型,注重研究资助模式运行机制的实然状态。 国外学生资助的可借鉴之处在于资助理念的多元化、基金来源的合理化、资助管理的规范化、资助项目的多样化资助模式的灵活化和运行机制的通畅化,分析了国内学生资助的不足在于资助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资助观念不能与时俱进、资助项目缺乏有机整合、资助主体职能划分不清、资助方式设计与运作不合理、资助政策与贫困生主体性需求相去甚远、资助的区域性、校际性差异明显等,明确提出了我国学生资助的发展方向在于整合多元资助理念、完善混合资助体系、明确资助主体职能和健全资助保障机制。 引入社会对高校办学力量的援助。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社会对高校的援助早已成为高校办学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社会对学校或是对学生的援助,最终受益的都是学生。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中有很多以企业、团体、名人命名的各种奖励基金,这些援助确实解决了一些贫困生的实际问题。但是,目前这些援助还仅限于物质方面,应该在以后的发展中继续扩大,发展到为经济弱势大学生提供工作岗位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援助等,使更多的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能够从中受益。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