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3G无线网络在森林碳汇计量中的应用
小类:
能源化工
简介: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一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森林碳汇作为应对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对于碳汇计量的问题,传统的碳汇计量是静态的,不能满足日益化的需求,本课题基于3G无线网络的特点,能动态的、实时的进行碳汇测量,弥补了传统碳汇测量的弊端,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同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详细介绍: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为了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国际社会积极地行动,签订了《京都协议书》,伴随而来的是森林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碳汇的计量问题讨论也愈加热烈。本课题分析了传统静态碳汇测量方法,在其基础上,根据我国林业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想法,即运用3G无线网络技术进行碳汇测量,此方法能够动态的反应森林碳汇的状况,客观的计量碳汇,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动态性,较传统静态碳汇测量方法来看更加地科学。经过调查,目前,国内基于3G无线网络进行碳汇计量监测方面研究尚未发现。 本课题在碳汇计量领域中尚未被提出,经分析预计未来发展前景较好,本课题将会对如何应用3G无线网络技术进行碳汇测量进行系统的介绍。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充分应用3G无线网络技术实时动态精确的测量碳汇,为中国进行国际碳汇提供具体的碳汇量和价值量,更好的服务现代林业建设。 应用3G通信网络于技术,林学与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增强碳汇的机理,生态因子对于碳汇影响问题,建立碳汇动态变化模型使其满足精确计量碳汇量的需求,通过科学实验不断完善森林碳汇动态变化模型。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利用3G无线网络技术可以海量收集数据的特点,实时动态测取碳汇及相关生态因子数据,更加科学地精确地反映碳汇量。而且3G无线网络技术即第三代最为先进的通信技术,利用国际先进装备数据智能监测系统等进行科学分析。运用3G无线通信网络通信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进行碳汇相关生态因子数据的测量,国内尚无采用此方法,具有独创性,为我国林业碳汇的发展开拓思路,提供一种新型的碳汇计量方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借助于3G无线通信网络确定帽儿山林场有利于碳汇的积极生态因子,并建立动态的碳汇模型,为帽儿山林场及东北林区碳汇的研究开辟一种新的途径,对碳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我国碳汇林业提供监测系统模型、碳汇计量方法及精细测量的数据基础与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术论文摘要

本课题以帽儿山林区为研究对象,基于3G无线通信网络构建其碳汇相关生态因子自动监测系统,解决了传统静态测量碳汇的弊端。数据智能监测分析中心通过3G网络与远程系统末梢建立多维度的固定监测子站、移动监测子站及手持监测终端链接,采用无缝监测方法采集各因子海量数据,构建碳汇及碳源动态变化模型,谋求精确计量碳汇量,从大气生态物候等不同角度对碳汇不同因子相关度采取对应机制,谋求增加碳汇积极因子,减弱碳汇消极因子。构建本监测系统对其它各种类似森林相关监测及管理系统研制也有参考价值,为我国发展碳汇林业提供监测系统模型、碳汇计量方法及精细测量的数据基础与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 Allen M. Solomon, Rik Leemans Boreal forest carbon stocks and wood suppl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responses to changing climate, agriculture and species availabilit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Volume 84, Issues 1-2, March 1997, Pages 137-151 [2] J. J. Dannenberg, M. K. Levenberg, J. H. Richards The structure and bonding of ferrocenylcarbonium ions Tetrahedron, Volume 29, Issue 11, 1973, Pages 1575-1584 [3] Miko U. F. Kirschbaum To sink or burn? A discussion of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of forests to greenhouse gas balances through storing carbon or providing biofuels Biomass and Bioenergy, Volume 24, Issues 4-5, April-May 2003, Pages 297-310 [4] J.M. Chen, S.C. Thomas, Y. Yin, V. Maclaren, J. Liu, J. Pan, G. Liu, Q. Tian, Q. Zhu, J.-J. Pan, X. Shi, J. Xue, E. Kang Enhancing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socio-economic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ume 85, Issue 3, November 2007, Pages 515-523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国内关于森林碳汇量的计量多采用静态的方法,如生物量法等,多采取固定值,形成的估算结果为静态的,不能反映碳汇功能的动态发展趋势。 在过去的估算研究中,国内外研究者大多采用平均含碳率取0.5;也有采用平均含碳率取0.45。只有极少数研究根据不同森林类型采用不同的含碳率。而对森林群落组成树种含碳率的测定报道较少,难以满足对森林碳储量的精确估算。 研究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论是在国家尺度还是在全球尺度上,不同研究人员在不同时间、利用不同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差别很大。在全球陆地植被碳库的估计中最小值为466GtC,最大值为924GtC,两者的差值相当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储量750GtC的一半。在这些估计值中,国内学者都是以国家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的,各结果之间相对变动较小。而Dixon的估计值与国内学者的估计值相差很大,Dixon对俄罗斯森林碳贮量的估计值为 74GtC,而Alexeyev等人以俄罗斯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的估计值为 27.98GtC,而这相差甚远。方精云(2000)在研究了前人对北半球中高纬度森林碳库估计方法和森林碳密度后认为以前对北半球森林碳库的估计可能比实际值高出很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