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农村建设中河南农民宗教信仰现状研究及心理学思考——以河南省汝阳县汝南村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新农村建设中河南农民宗教信仰现状研究及心理学思考—以河南省汝阳县汝南村为例》是对近年来我国宗教热现象的深入思考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汝南村为例对新农村建设中河南农民宗教信仰问题进行了社会调研。并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对调查数据进行了专业分析,并根据心理学相关研究探讨了农村宗教信仰的心理学原因。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角度对农民宗教信仰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有利于更科学、客观的看待农村宗教信仰问题。
详细介绍:
摘要:通过对河南省汝阳县汝南村农民宗教信仰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宗教类别、文化程度结构、信教原因等五方面调查分析,初步了解当前河南省农村宗教信仰现状,从心理学角度初步解释宗教在农村被接纳的原因,最后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宗教信仰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发挥宗教信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 研究目的: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成为把握全局工作的关键之一。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新农村和谐氛围的强大动力。农村宗教信仰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本研究在翔实的调查数据的支持下以河南省某自然村的全体农民为研究对象,了解农民宗教信仰的整体概况,通过将数据与其他研究结果相比较,发现河南省农民宗教信仰的一般规律及特殊性,深入分析农民宗教信仰的因素,从性别比例、年龄层次、宗教类别等八个方面探讨个体层面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从而从社会制度层面和宗教自身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论述。结合心理学知识正确分析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河南省农村宗教的特点和问题,有利于采取科学、有效的政策对农村宗教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发挥农村宗教在促进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积极作用。 研究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次问卷分为三部分:基本信息、信教人员答题部分、非信教人员答题部分。主要调查范围是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汝南村。调查对象是河南省汝阳县汝南村现有村民。调研队员在汝南村进行走访,对本村村民随机发放问卷。利用心理学专业统计软件SPSS13.0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获得出调研结果。 文章的主要框架如下: 1.前言 2.文献综述 3.研究方法 4.结果与分析 4.1分别从性别比例、年龄层次、宗教类别、文化程度、原因、信教途径、信教氛围及参与宗教活动次数八方面对信教人员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 4.2分别从性别比例、年龄层次、文化程度、对宗教了解程度、信教氛围及信教趋势六方面对非信教人员的数据进行分析 4.3对处理数据的频数分析初步结果 4.4分别从性别在参加活动次数、对宗教氛围的评价程度、信教途径、信教目的差异对信教人员进行参数检验 4.5分别从性别在对宗教了解程度、对宗教氛围的评价程度、信教趋势差异对非信教人员进行参数检验 5.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农村宗教信仰问题 5.1从心理学角度看宗教意识的本质和起源 5.2从需要动机理论理解农村宗教信仰现象 5.3从分析心理学角度看农民宗教信仰现象 5.4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宗教信仰问题 6.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6.1继续加大农村医疗服务系统的建设 6.2加大农村产业化发展 6.3加快农村书屋、互联网等信息工程建设 6.4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6.5加强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建设 6.6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构建和谐新农村 7.总结 参考文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本研究旨在结合心理学知识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宗教的特点和问题,有利于采取科学、有效的政策对农村宗教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发挥宗教在促进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积极作用。 基本思路: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范围是河南省汝南村。确定调研内容和方法之后进行调查实践,利用心理学专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获得出调研结果。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目前针对我国农民宗教信仰的研究比较多,但是把研究结果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本作品的创新点就是在对河南省某个自然村的全体农民进行实地调查后,对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所得数据结果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更科学的看待新时期农村宗教问题。我们的研究范围是洛阳市汝阳县汝南村,调查具有针对性,因此根据心理学研究和调查结果提出的相关建议和意见就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信教和非信教人员两个角度对洛阳市某农村农民的宗教信仰问题进行调查,更科学、更全面。从调查结果可以获得最新的农村宗教信仰的现状,并发现新时期农村宗教信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从而更具有针对性的对洛阳市的新农村建设提出更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将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从心理学角度看待农村宗教。有利于引导从新的视角看农村宗教信仰,正确对待农村宗教发展问题,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作品摘要

摘要:通过对汝南村农民宗教信仰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宗教类别、文化程度结构、信教原因等五方面的调查分析,初步了解当前河南省农村宗教信仰现状,并从心理学角度初步解释宗教在农村被接纳的原因,最后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宗教信仰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发挥宗教信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 文章的主要框架如下: 1.前言 2.文献综述 3.研究方法 4.结果与分析 5.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农村宗教信仰问题 5.1从心理学角度看宗教意识的本质和起源 5.2从需要动机理论理解农村宗教信仰现象 5.3从分析心理学角度看农民宗教信仰现象 5.4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宗教信仰问题 6.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6.1继续加大农村医疗服务系统的建设 6.2加大农村产业化发展 6.3加快农村书屋、互联网等信息工程建设 6.4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6.5加强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建设 6.6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构建和谐新农村 7.总结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续庆慧,杨新生.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宗教问题研究——山西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J].长治学院报,2009,(4),8 -10. [2]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宗教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2. [3]王文忠.从心理学角度看宗教与社会和谐[J].学者沙龙,2007,(2),29-30. [4]宋兴川,乐国安.心理学视野中的信仰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李幼穗,吕勇,李维.当代民众信仰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3).. [6]丁成际,孙婧.当前农村宗教信仰的调查与思考——以安徽省五河县彭圩村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0,(1). [7]张彤磊,朱为.论新农村宗教建设与农村宗教关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47-149. [8]邱新有,熊芳芳,单文桂.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特点的微观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9-82. [9]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24—327. [10]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7.

调查方式

调查主要采用自编问卷方式。问卷包括:基本信息、信教人员答题部分、非信教人员答题部分。信教人员只在信教人员答题部分作答;非信教人员在非信教人员答题部分作答。在汝南村进行走访,对本村村民随机发放问卷。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心理学角度对宗教的研究综述: 2007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文忠,在一篇名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宗教与社会和谐》的文章中提到:心理学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研究宗教的各种教义、仪式和活动,揭示其实际的作用和影响,形成一种开放的理论,并用它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并等待进一步的证据的证明和证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昌盛,心理学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宗教心理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分支。2006年宋兴川副教授和乐国安教授在《心理学视野中的信仰研究》中提到:心理学对信仰的研究,从信仰结构、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得心理学对信仰的研究具鲜明科学特色,标志着信仰研究已进入系统研究阶段。心理学对宗教的研究具有实证研究的特点。我国对信仰问题关注比较多,心理学的研究比较少。系统整合国内外这些研究成果,构建信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是信仰研究努力的方向。 从宗教信仰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的研究综述: 2010年丁成际、孙婧在《当前农村宗教信仰的调查与思考——以安徽省五河县彭圩村为例》中提出:做好乡村宗教的疏导工作是构建乡村文明的基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009年张彤磊、朱卫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宗教关系》中提出:新农村宗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回避和长期面临的问题。当前中国农村宗教从政治、经济、道德三个维度影响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架构。在宗教自由的前提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采取多种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弱化和降低宗教影响,发挥引导宗教积极作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2007年邱新有、熊芳芳、单文桂在《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特点的微观分析——以铁村黄庄教徒信仰为分析对象》指出:宗教信仰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从个体出发研究我国农民宗教信仰的特点,可以具体理解农民信教的心理机制和外部动因,从微观层面把握其根本动机。这对深入研究我国农民宗教信仰特点,对于制定和完善我国农村宗教政策,创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在《民族宗教和社会和谐》中指出:宗教是属于深入内心、惯性极强的一种精神文化,往往处于民族文化的核心位置,并与民俗紧密相连,关系着亿万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