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承载教育的梦想——免费师范生心理契约形成、变化及践行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师范生免费教育”时隔十年的回归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然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仅仅签订一份经济契约是不够的,免费师范生只有从经济契约转变为心理契约、维持较好地心理契约发展水平、从心理上对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扎根于教育事业、真正达到免费教育政策想要达到的目标。
- 详细介绍:
- 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将组织管理中的“心理契约”理论应用于免费师范生,运用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免费师范生在校阶段心理契约的发展及就业阶段心理契约的践行两方面入手,来探讨免费师范生心理契约的动态变化。对免费生师范政策以及就业地的落实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更好地促进免费师范生的培养,通过心理契约的建立和良好发展,增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研究旨在从免费师范生个体心理变化的角度出发,结合环境变化,探讨免费师范生心理契约形成、变化和践行特点,并进一步探究国家政策、学校教育、家庭支持、就业省市及单位、免费师范生自身等影响因素对这一动态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免费师范生管理的建议,满足免费师范生内在心理需求,促进心理契约的形成和稳定,减少心理契约破裂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免费师范的违约流失,达到培养优秀教师的目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以个体心理变化为视角 将心理契约这一变量作为探究其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和机制的窗口,以便有针对性地、更好地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和培养。 (2)用量化的手段增强免费师范生研究科学性 目前关于免费师范生很多研究都只停留在现状描述和理论探讨上。运用实证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免费师范生的认识,同时弥补了免费师范生量化研究的不足。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1)发现免费师范生培养中的问题 研究深入地了解了免费师范生对于现行教育方案与课程的感受和建议,以现实、全面的视角发现免费师范生培养中的亮点与不足,源于实际,并反映实际。 (2)揭示免费师范生成长中心理变化 研究以心理契约为指标,及时反映了免费师范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并揭示了导致每一阶段变化的相应影响因素,对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 (3)提出师范培养的针对性建议
作品摘要
- 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只有真正认同教师职业、热爱教师职业,才能做好教师工作、为我国基层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而只有地方政府支持政策并积极践行政策,才能真正达到解决我国相对落后地区教育问题的目的。因此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免费师范生在校培养阶段以及就业阶段。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访谈42人,发放问卷2132份,研究对象包含部属六所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生。 免费师范生在校阶段心理契约的发展包含了形成与变化两个部分。其中国家/学校责任包含资源支持、素质培养、发展保障三个维度,学生责任由师范认同、教师技能、遵循协议三个维度组成。影响心理契约变化的因素中,信息公平是心理契约破裂的前因变量,可以通过心理契约破裂来影响免费师范生的违约倾向。而针对个人兴趣因素中的报考原因而言,被动成为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契约破坏水平显著高于主动填报的学生。大二是心理契约动荡期。心理契约同时对教师认同感有预测作用。 而在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阶段中,首先面临的是心理契约对象的转变,践行过程中会受到包括就业地在内的多方因素影响。需要从积极落实政策、提高基层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编制等方面促进心理契约最终践行。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 [2]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 [3]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 [4]Levinson, H., Price, C. R., Munden, K. J., Mandl, H. J., & Solley, C.M. (1962). Men, 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Argyris, C. (1960).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omewood, Il.: Dorsey Press. [6]Rousseau, D. M. (1989). 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2, 121-139. Behavior, 19, 649-664. [7]Rousseau, D. M. (1990). New hire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and their employer’s obligations: A stud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 389-400. [8]Coyle-Shapiro, J., & Kessler, I. (2002). Exploring reciprocity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employee and employer perspectives.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1, 69-86.
调查方式
- 问卷调查、质性访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免费师范生是我国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群体,本研究在试图揭示免费师范生心理变化的过程中借鉴了国外“心理契约”的概念和理论。国外已有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研究主要是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Rousseau(1990)将员工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关系”二维结构,此后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两个维度的存在。国内一些关于高校、高中教师的心理契约实证研究提出现实责任与发展责任维度。 心理契约研究的第二条线索主要把焦点放在研究心理契约的动态发展,即心理契约的破裂和违背上。研究者考察了心理契约破裂的结果,发现心理契约破裂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消极的影响,比如导致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感、责任感和忠诚度下降,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绩效下降,离职意愿提高,甚至会出现反社会行为。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心理契约变化对组织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心理契约的动态性中关于“心理契约破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近年来颇受研究者关注的领域,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研究发现了一些情境变量会影响心理契约的破裂:Simon(2009) 等发现组织程序公平与心理契约破裂程度在预测员工的情感承诺上有交互作用、组织的公平性影响个体对心理契约破裂的感知。因此,本研究在探讨基于免费师范生群体的心理契约破裂影响因素时,引入了信息公平来进行考察。这是将组织中的心理契约破裂影响因素扩展到免费师范生群体的一个探索和尝试。 而关于免费师范生,国内研究较少且集中在免费师范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特征的描述上,例如《免费师范生职业效能感量表》的制作和修订,以及一些研究揭示出当前免费师范生在学习上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对免费教育政策了解比较肤浅,职业价值观对于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低于普通师范生等,对于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鲜有涉足。 另一方面国内对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多以理论描述为主,实证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将组织中“心理契约”的概念引入免费师范生群体进行研究,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和教师职业发展过程进行探讨,旨在为今后免费师范生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