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上海新白领生存压力与社会信心研究——以陆家嘴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35岁以下新白领的实证研究,从工作-家庭、身份认同、社会价值、社会支持、社会融入五个维度探究新白领的生存压力特征,从自信心、社会交往信心、对社会的认可程度三方面测量新白领的社会信心,并引入是否是上海人这一非正式制度因素探究生存压力与社会信心的关系。经研究发现,需要通过社会政策的倡导、社会服务的提升以及企业的支持缓解新白领生存压力、提升其新白领社会信心。
- 详细介绍:
- 改革开放以来,白领作为一个新兴阶层,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地位。而新白领,与传统意义上的白领相比,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知识、科技含量,他们是一群年轻、朝气蓬勃的从业人员 。自从中国加入WTO,广告、IT、创意产业等兴起,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年轻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量年轻人得以成为新白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对城市新白领的研究成为了当代中国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35岁以下新白领的实证研究,从工作-家庭、身份认同、社会价值、社会支持、社会融入五个维度探究新白领的生存压力特征,从自信心、社会交往信心、对社会的认可程度三方面测量新白领的社会信心,并引入是否是上海人这一非正式制度因素探究生存压力与社会信心的关系。 结论显示,对于上海本地新白领来说,工作压力与社会信心呈正相关;对于外地新白领来说,工作-家庭冲突压力与社会信心呈负相关。同时,对于两者来说,社会价值压力与对社会的认可程度呈负相关;身份认同压力与社会信心呈正相关,且对于外地新白领来说,其影响力更大。是否是上海人这一变量对社会信心有一定影响,且在诸多层面影响到新白领的生存压力。 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企业、白领自身三个维度入手,缓解新白领生存压力、提升新白领社会信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研究通过对城市新白领生存压力及社会信心的调查研究,从工作—家庭压力、身份认同压力、社会价值压力、社会支持压力、社会融入压力五个维度探讨城市新白领的生存压力;从自信心、社会交往信心、对社会的认可度探讨城市新白领的社会信心;分析城市新白领生存压力与社会信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提供有效社会支持帮助城市新白领应对生存压力及提升社会信心,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科学性:本课题在现有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假设,通过严格设计的定量研究验证假设,再通过定性研究,发现问题,提升假设,建构理论。 先进性: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较少,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上海新白领研究,提升其社会信心,在新白领研究方面开创一个先河。 独特性:作为大学生,我们与新白领有着某种必然的对接,会为研究注入新的视角;而上海新白领的产生、发展较为成熟,使得本研究更有前瞻性和借鉴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中产阶级往往掌握着一定的经济财富和专业知识,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白领阶层往往被视为中产阶级的主体,而刚刚进入职场的青年白领最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中产阶级。社会信心反映对当前和未来经济走势、收入的预期,还影响社会融合度等多方面,常常被用于预测社会的未来走势。关注城市新白领的生存状态、社会信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关怀,可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品摘要
- 白领是社会发展的新兴推动力量,对白领阶层的研究也是社会学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上海市35岁以下新白领的实证研究,从工作-家庭、身份认同、社会价值、社会支持、社会融入五个维度探究新白领的生存压力特征,从自信心、社会交往信心、对社会的认可程度三方面测量新白领的社会信心,并引入是否是上海人这一非正式制度因素探究生存压力与社会信心的关系。结论显示,对于上海本地新白领来说,工作压力与社会信心呈正相关;对于外地新白领来说,工作-家庭冲突压力与社会信心呈负相关。同时,对于两者来说,社会价值压力与对社会的认可程度呈负相关;身份认同压力与社会信心呈正相关,且对于外地新白领来说,其影响力更大。是否是上海人这一变量对社会信心有一定影响,且在诸多层面影响到新白领的生存压力。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企业、白领自身三个维度入手,缓解新白领生存压力、提升新白领社会信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Christopher Tennant. (2001). Work-related Stress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5), 697-704 2、Lynn E. Langton. (2007). Can General Strain Theory Explain White-Collar Crime?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Vol 35, 1-15. 3、Bandura, A. (2000). Cultivate Self-efficacy for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E. A. Locke (Ed.), Handbook of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p. 120-136) Oxford UK: Blackwell. 4、Gunilla Krantz & Ulf Lundberg. (2006). Workload, work stress, and sickness absence in Swedish male and female white-collar employees. Scand J Public Health, Vol. 34 No. 3 238-246 5、Loyd S. Pettegrew & Glenda E. Wolf. (1982). Validating Measures of Teaching Stres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Vol. 19 No. 3 373-396 6、刘汶蓉、徐安琪. 城市家庭经济压力:一个社会7、董海军,郭云珍. 住房:城市青年所承的结构压力[J]. 中国青年研究,2008(4):5—7. 8、 城市青年压力构成与表现—基于大学生与职业青年的考量[M]. 中国青年研究,2006(6):7—10.
调查方式
-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并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定量调查的结果选择6例典型新白领,通过深入访谈、跟踪等方式,得出更为生动的结论。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外关于白领生活压力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井喷。国外社会学界对生活压力的研究大多围绕一般压力理论(General Strain Theory)进行。Agnew与White在1992年的关于白领犯罪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压力引起的负面情绪。而Jang与Johnson于2003年对一组非洲裔美国人做了研究,发现物质压力是引起心理压力的一大因素,压力导致负面情绪,进而引起偏差行为。同时,另一个主流理论——自我效能理对压力源的解释为我们研究新白领生活压力与社会信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行性。此外,从压力来源、压力类型、压力影响三个方面来看,国外对于白领生活压力的研究亦比较丰富。从国内来看从研究的背景来看,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而对于当今的新白领,不可否认,他们仍然不可逃避地处于这样一种转型期的国情中;同时,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新的环境因素出现,他们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然而,加入了这些新背景元素的有关“生存压力”研究,国内还比较少。从研究对象上,“新白领”是一类新兴人群,国内对于这类特殊人群的“生存压力”研究并不多,也不够全面深入。 国外有学者指出社会信心与两个特性密切相关,即同情心(empathy)与一致性(congruence)。在这两个维度下面,又可细分为以下五个指标1)他人心情与感受的认知2)自我感受认知3)自我接受4)当下生活的能力5)自我展现以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在国内现有的研究调查中,缺乏对社会信心这一概念的完整阐释与定义,现有文献有关社会信心的研究多是将社会信心指数作为工具使用,通过社会信心指数来反映所关注的问题。王丽萍等学者指出社会信心反映了人们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的态度和意见,人们对整个社会及社会现象和社全问题的态度和评价。在我们看到的相关研究中,对社会信心的研究多是细化到某一具体领域的信心,如养老、就业、职业规划发展等等,其研究对象也是高度分化的特定人群。归纳国内所有研究对影响社会信心因素的阐释,我们发现主要集中在个人特征、组织环境、社会环境这三个宏观层面。个体特征包括年龄、职业、学历、收入等方面,组织环境主要指所隶属组织内部的竞争压力、分配制度、组织氛围、管理水平等,而社会环境则包含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等。其中社会总体、社会公平、社会诚信、社会保障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评价又是重要考察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