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上海市社区居民幸福感研究分析
小类:
教育
简介:
将内在因素(个人性格特征)列入幸福感的调查中
详细介绍:
对上海市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①幸福感量表的测量情况。②对上海市城市居民不同人格特征变量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描述与讨论,并从社会角色和社会阶层角度对这部分结果进行了归纳。③对上海市城市居民不同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之间关系进行描述与讨论,并从社会变迁和社会环境角度对该部分结果进行讨论的情况的评价一般。 对上海城市居民社会生活满意度、个人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进行了回归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就提升上海城市居民幸福感提出一些建议。即倡导社会公平、推进科教兴市、完善政务公开、推动环境保护、增进人际交往、注重自身素质。 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概括,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索之处。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第一,本研究以心理学家普遍认同的幸福感概念为基础第二,本研究从实证主义方法论出发,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文献研究法。第三,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对上海市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二对上海城市居民社会生活满意度、个人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进行了回归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就提升上海城市居民幸福感提出一些建议。三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概括,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索之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首先,本研究以幸福感的心理学概念为基础,并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幸福感,可以丰富幸福感领域的研究。 其次,笔者以Campbell幸福感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并从上海城市居民的人口特征与社会生活满意度、个人生活满意感等领域考察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描述性研究为主,意欲在社会学视野下,结合心理学相关概念和理论,以上海市城市居民为例,考察不同人口特征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探索生活满意度中有哪些问题影响了居民幸福感,针对调查结果作出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阐释,并进一步提出提高幸福感的建议。

作品摘要

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上海市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①幸福感量表的测量情况。②对上海市城市居民不同人格特征变量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描述与讨论,并从社会角色和社会阶层角度对这部分结果进行了归纳。③对上海市城市居民不同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之间关系进行描述与讨论,并从社会变迁和社会环境角度对该部分结果进行讨论。况的评价一般。第二部分对上海城市居民社会生活满意度、个人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进行了回归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就提升上海城市居民幸福感提出一些建议。即倡导社会公平、推进科教兴市、完善政务公开、推动环境保护、增进人际交往、注重自身素质。第三部分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概括,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索之处。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本研究将形成上海市社区居民幸福感调研报告。 (2)本研究将形成上海市社区居民幸福感的研究论文,成果以论文形式呈现,拟发表于《职教论坛》。

参考文献

[1]邢占军等.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J].理论探讨,2004,(1):32-35. [2]贺岭峰.爱她恨他一吹落幸福的面纱【M].哈尔滨:黑龙江人们出版社,2002. [3]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学刊,2002, (S):5 7-5 9. [4] Diener E.Sub E .Lucas R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J].Psychological Bulletin,1 999:2(1 25):276一302. [5]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44(7):120一1250. [6]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 25 ( 3 ) : 336-338. [7] RyfL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ult life [J]. Current Directions In‘Psychology Science,1995(4):99-104. [8〕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J].博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幸福感研究的进展 “幸福感”研究起始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早期集中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领域,与社会指标运动相结合;20世纪70年代不丹王国将国民幸福总值纳入了政府规划,幸福感研究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幸福感研究的形成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初)。 第二阶段是幸福感研究的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末)。 第三阶段是幸福感研究的跨学科、跨文化、政策化研究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二)国内幸福感研究的进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对涉及幸福感的生活质量方面进行过一定的理论探讨,但是采取大规模的经验研究大致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些学者在研究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涉及了幸福感的有关问题。比如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对上海市民进行的生活质量调查,考察了家庭生活、经济生活、居住条件、闲暇生活、心理感觉等13个具体指标 (三)幸福感研究的不同模式 由于学科关注点和研究方法差异等因素,幸福感研究存在一定分歧和争议,以下主要从各相关学科等角度对国内外幸福感研究进行综述。总体来看,国内外幸福感研究以幸福感的测量和评估为主要内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经济学视野下的快乐感研究与GDP扩展模式、心理学视野下的主观幸福感测量模式、社会学视野下的生活质量与满意度模式。 1.经济学视野下的快乐感研究与GDP扩展模式 2.心理学视野下的主观幸福感测量模式 3.社会学视野下的生活质量与满意度模式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