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人为活动对高黎贡山灰叶猴游走行为影响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生命科学
- 大类: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 简介:
- 对高黎贡山古城亚保护区内的一群灰叶猴的游走行为和人为活动进行调查,分别收集了灰叶猴活动时间、活动区域和人为活动的数据,以探讨人为活动对灰叶猴游走行为的影响
- 详细介绍:
- 灰叶猴 (Trachypithecus phayrei) 又名菲氏叶猴,隶属灵长目 (Primate) 猴科(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 (colobinae) 叶猴属 (genus presbytis) 。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 将其列入附录II;IUCN 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濒危 (E) 。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西南部、南部和中部,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国家。灰叶猴分类,国内李致祥等认为云南的灰叶猴为 Trachypithecus phayrei,并且明显地分为滇西和滇南两个亚种。而国外学者基于基因研究结果认为分布在越南和云南南部的灰叶猴是黑叶猴一个远亲分支,可从Trachypithecus phayrei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亚种。有关该物种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何晓瑞等对我国灰叶猴猴群野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生活在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的灰叶猴,食物种类多以嫩叶、幼芽、花朵、果实和种子为主;猴群在中午活动大为减少, 行动也较缓慢,运动方式多采用手脚并用的爬行式;属“一夫多妻”制;后来有学者对笼养灰叶猴进行了研究,尽管笼养状态下研究结果也能反映出灰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但是受到食物、空间、及其它干扰因素影响,群体及个体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另外对灰叶猴还进行内部、外部形态特征的研究等。随后,研究重点转向野生灰叶猴的生境特征,生境被大面积破坏,猴群现有生境将会被次生林取代 。群内竞争,结果认为灰叶猴雌性之间的竞争发生频率低于其它灵长类动物,但是随着猴群的增大,个体间的竞争比例也会增多 。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保护区目前的人为干扰现象极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偷砍盗伐猖獗、偷捕盗猎屡禁不止、非木材林产品过度采集、保护区内放牧、林下种植草果、保护区成为交通要道。这些问题对灰叶猴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本研究从人为活动入手,以探讨人为活动对灰叶猴游走行为的影响。目的是为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灰叶猴游走行为和保护基础数据,同时也为今后灰叶猴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对灰叶猴的游走行为的研究,首先必须对区域内灰叶猴猴群进行习惯化,我们的调查人员已经对灰叶猴进行了两年的习惯化,基于这个先进性和独特之处,对灰叶猴的游走行为及人为活动的影响的调查是非常方便的。通过跟踪猴群,可以近距离的观察猴群的行为反应,记录相关数据,这种直接观察方法是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法会收集到大量的数据,并且这些数据是非常科学的、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为保护灰叶猴提供基础数据,继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资源。
学术论文摘要
- 2009年4月至5月、7月至12月,及2011年1月至2月,采用野外直接跟踪法和样线法,对高黎贡山古城亚保护区内的一群灰叶猴的游走行为和人为活动进行调查,分别收集了灰叶猴活动时间、活动区域和人为活动的数据,以探讨人为活动对灰叶猴游走行为的影响。结果如下:1. 人为活动包括草果地内建有草果房并定期有人居住、保护区内存在交通要道、村民经常进入保护区这三类。2. 灰叶猴的生境利用在短期和长期都会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灰叶猴高度活动区内草果房较多,虽然这种现象在短期影响不大,但是长期草果地的扩大会造成核心活动区生境质量下降,从而产生不良影响。3.离公路不同距离的栅格被猴群利用的强度是不同的。距离公路近的活动区域和远的活动区域被利用强度都低,(距公路远近划分标准:0-100m为距公路近;100-500m为距公路中等;>500m为距公路远),这是由于近处的车流量大,危险性高,而远处植被丰富度差和主要山路人活动大造成的。4.由于人在山路上行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摘收草果的8、9、10三个月,由此对灰叶猴全年活动造成的影响很小。因此,该地区的保护要注意控制草果地和草果房的数量,保护好距公路中等距离内的植被。
获奖情况
- 无
鉴定结果
- 野生动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近年来开始引起人们重视的课题之一。研究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对于认识与保护自然十分重要,因此该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 白冰, 周伟等. 2007. 高黎贡山赧亢白眉长臂猿春季栖息地利用. 动物学研究. 28 (2): 179 - 185. 韩宗先, 胡锦矗. 2010. 金佛山黑叶猴处级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36 (2): 206 – 209. Bleisch W, Chen N. 1990. Conservation of the black-crested gibbon in China [J] . Oryx, 24: 147- 156. Gupta AK, Kumar A. 1994. Feeding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phayre’s leaf monkey (presbytis phayrei) in northest Indi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69: 301 - 306. Gupta, A.K. 1997. Importance of forestry plantations for conservation of Phayre's langur (Trachypithecus phayrei) in north-east India. Tropical Biodiversity. Vol. 4(2), 187-195. Koenig A, Larney E, Lu A, Borries C.2004. Agonistic Behavior and Dominance relationships in Female phayre’s leaf Monkeys-preliminary Results. American Jourmal of primatology. 64: 351 - 357. Kinnaird M F. 1990. Behavioral and demographic responses to habitat change by the Tana river crested mangabey ( Cercocebus ga leritus galeritus) . Ph D. Thesis, Gainesville FL: University of Florida.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灰叶猴 (presbytis phayrei) 又名菲氏叶猴,隶属灵长类猴科 (Cercopithecidae), 疣猴亚科 (colobinae) 叶猴属 (genus presbytis)。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 将其列入附录II; IUCN 红色名录中的等级为濒危 (E)。国内分部于云南的西部、西南部、南部和中部。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见何晓瑞与杨德华的我国菲氏叶猴生物学的初步研究;随后李致祥和林正玉报道了云南灵长类的分类和分布。其后很多年间有多数学者对灰叶猴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都是在笼养条件下进行,笼养状态下研究结果能反映出灰叶猴的相关特性,但是受到食物、空间、及其它干扰因素影响,群体及个体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其它一些关于菲氏叶猴内部、外部形态特征描述文章等;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印度、孟加拉国,对灰叶猴的研究涉及到的内容较全面,生境调查、群内竞争行为、个体消失行为、生态学行为和繁殖行为,研究都是在野外开展。 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沟谷中种植着数量非常巨大的草果,保护区内农业生产的70 %是种植草果,如此巨大的种植面积,自然会形成每年都有大量的草果农上山收割草果的现象。当地的草果农对草果的种植认识是非常低的,认为只有多种才会多收,这就导致大量的原生植物被砍伐,特别是沟谷原生植物,大量的植被破坏,生态结构自然发生变化。在澡塘河温泉、瀑布生态旅游小区的开发时,主要修建了3.5公里的环形游路。这些建设计划的实施势必会对保护区的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也会对猴群的活动范围造成影响。 而有关人为活动对灰叶猴的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基本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其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定会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定新的保护法规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持。非人灵长类生活在复杂的野外环境中,在没有对其习惯化的前提下,很难对其进行野外的跟踪观察,为此为了能更好的开展野外灵长类调查,有必要对调查的野生灵长类先进行习惯化。我们的调查人员已经对高黎贡山古城亚保护区的灰叶猴进行了近2年的习惯化,在此基础上,会更加方便、有效的辅助有关人为活动对灰叶猴影响的调查研究的。由上述可见,此次调查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