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贫困调查及救助研究——以百色市三所高校为例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课题从民族地区百色市三所高校选取调查对象,多方面的去挖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现状,研究产生此类心理现状的原因,找出对应的解决措施。
详细介绍:
本作品反映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基本的心理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引起社会各界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特别是民族高校的重视,有利于解决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利于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作品提出的一系列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为社会及学校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调查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状况及其内在根源,基于此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有力措施。 思路: 首先根据问卷统计分析及走访观察得出的结果,分析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然后探析心理贫困产生的内在根源,最后根据现状和原因提出救助性的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提炼有效的数据,确保信息的全面和准确性。先进性:根据大致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原因,提炼出了相关的救助性对策,帮助民族地区大学生调节心理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独特性:1.研究对象:本项目以既属民族地区又属革命老区的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2.研究视角:本课题组则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所形成的系统的视角来研究心理贫困。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反映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基本的心理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引起社会各界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特别是民族高校的重视,有利于解决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利于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作品提出的一系列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为社会及学校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

作品摘要

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发展,不仅给民族地区带来了机遇与希望,同时也携带了冲击与挑战,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正逐渐被取而代之,而处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则正是经历思想和生活方式变迁的主体,由于自身心智尚不成熟和缺乏应对变迁的技巧,造成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超过了他们自身的心理承载力,从而产生了系列的心理贫困问题。因此,为解决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则以百色市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实状况,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视角探究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贫困产生的内在根源,基于此提出解决心理贫困的具有现实价值的救助性对策,帮助民族地区大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许德宽,朱俊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清华出版社,2009年版 【3】 邹纪孟,《势道——险象环生的仕途命运》,鹭江出版社,2008年版 【4】 詹启生,《自我审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心理素质:成功人生的基础》,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6】 胡凯,试论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现在大学教育,2003年版(4):47-50 【7】 R.L.阿特金森[美],《心理学导论》,译:周先庚,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凌绍崇,邱其荣,《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论》,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9】钱巍,倪文杰,《最佳心理描写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 【10】李平收,《青少年战胜挫折能力训练教程》,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调查方式

走访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书报刊物 文件 集体组织 问卷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研究,从对心理贫困概念的诠释、现状分析、原因探究、对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大多数学者则主要从经济贫困的视角来研究心理贫困,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措施;也有少数学者从家庭失衡、社会就业、情感危机等视角来研究心理贫困,但总体而言都缺乏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视角来研究心理贫困,因而其探究的原因就显得较为片面,提出的措施也仅能缓解心理贫困,而无法从根本给予解决。具体研究如下: 1.从经济贫困视角研究心理贫困:霍启红在《大学生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相互关联探究》一文中,对经济贫困导致多方面的心理贫困现象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从解决经济贫困的基础上来解决心理贫困问题的措施。杨长春在《浅析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及对策》一文中认为大学生心理贫困是由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并从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多角度分析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主要从学校和个人方面提出心理脱贫的若干措施。柒文英在《正视贫困:告知贫困生“心理脱贫”的实践与研究》一文中,认为心理贫困是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所引起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主张高职贫困生心理脱贫应注重个体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2.从文化、家庭、竞争三因素来研究心理贫困:翟明丽在《大学生“心理贫困”现象探析》一文中,认为当前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日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难题之一,他从文化因素、家庭及能力竞争等方面对造成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从三个视角提出了帮助心理贫困生"脱贫"提出对策。 3.从情感危机视角来研究心理贫困,田爱民,赵永吉,王仲德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探心理现状》一文中,认为情感危机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数,并从加强情感教育方面提出了解决心理贫困的措施。 4.从网络引发的心理贫困视角来看,刘秀伦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一文中认为,对网络的沉迷是导致大学生心理贫困的重要原因,并从加强网络教育方面提出了解决心理贫困的措施。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