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理与制度困境分析
小类:
管理
简介:
新农合在施行和推广的过程中,吸引了广大农民的参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减轻了农民看病和住院的负担。对于提升农村人口质量,构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维护农村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调研发现,新农合由于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制约了其制度绩效的实现。本文试图对新农合的运行机理进行分析,理清其制度困境,并尝试给出切实的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作为一种互助共济制度,新农合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增强农村医疗保障能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增进社会整体福利。新农合在施行和推广的过程中,吸引了广大农民的参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减轻了农民看病和住院的负担。对于提升农村人口质量,构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维护农村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行过程中,因制度设计本身及操作过程、执行方式、工作效率、监管力度中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新农合的制度绩效。 本文的研究选题紧密围绕目前正在发生在中国农村大地的公共管理实践,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深刻剖析以甘肃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新农合运行机理的分析,研究认为新农合的制度绩效要从制度设计本身去破解。并系统的论述了新农合运行中的五个方面的制度困境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的政策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调研发现,新农合在实行过程中,因制度设计本身及操作过程、执行方式、工作效率、监管力度等系列困境与局限影响了新农合的制度绩效,现有研究主要从需求、参与、认知、收益四个方面考察新农合实施的效果。本文围绕新农合制度设计、运行机理、制度困境的进行深刻考察和分析,结合现实背景及制度经济学、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运行的过程中因制度设计的缺陷存在五个方面的制度困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现有研究认为新农合运行效果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执行过程、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的设置。新农合作为一种在中国农村广泛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选取以甘肃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深入分析,并以新农合的实践为案例深入剖析当一种制度设计本身具有缺陷时,如何从根本上改进该制度并推动社会福利,是本研究的寓意和深意,整个研究的视角与分析路径都具有较强的先进性与独特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结论对于当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及医疗体制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能为当前的政策制定与医疗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应用价值。

作品摘要

在中国广泛实施的新农合由于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其实施面临着一定的局限和困境,影响了农民的参合意愿及满意度,使新农合的制度绩效大打折扣。制度困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农民自愿参与催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新农合面临可持续困境、新农合的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博弈困境、中央政策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困境、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新农合与城市化及社会保障转变的冲突困境、大病统筹下的补偿模式困境。本文的研究提出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多层次补偿机制,不断提高新农合的保障能力,统筹城乡卫生资源,在政府资助与市场竞争两个方向上改革参合及补偿模式。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一、入选重要学术会议并作论文宣讲 2010年8月14—15日,本文入选第三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并进行了论文宣讲。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共同主办。 二、学术期刊发表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理与制度困境分析》发表于《中国卫生经济》杂志2011年第3期。 三、论文获奖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理与制度困境分析》获得2010年兰州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本论文的检索地址: 《中国卫生经济》由卫生部主管,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主办,是卫生经济学领域的著名期刊,被8种数据库检索和收录,是新农合研究领域引用率较高的期刊,当前影响因子为1.390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网址影响因子及收录查询: “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为中国管理学研究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 本文获得2010年兰州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见链接

调查方式

本文的检索地址:(《中国卫生经济》期刊目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围绕新农合在各地的实践,部分学者从需求、参与、认知、收益四个角度考察新农合的运行效果,发现了新农合在组织、管理、技术、服务、基金运行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夏芹等(2010)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情况,认为农民的认可和参与是新农合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颜媛媛等(2006)发现由于制度设计上的问题,新农合影响部分农民(如农民工)的参与,较低的报销比例会影响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王兰芳和陈万明(2006)认为合作医疗使供给方优势地位加强、大病医疗服务集中、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急待优化,控制医疗供给方是重难点。 在新农合政策绩效实证与案例研究方面,张兵和王翌秋(2005)基于实践发现农民受教育年限、家庭人均纯收入、村干部对政策的重视程度和制度设计的差异是影响农民参与新农合的重要因素。吴凤娟(2003)则发现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依赖于区县、乡镇政府的“机构能力”,通过激励约束机制造就高素质的合作医疗职能人员,以改善服务,降低费用,增加对农民的吸引力,保证持续运行。张广科(2008)结合调研分析县级政府在新农合制度模式、财务机制与网络领域的影响机理,认为县级政府政治意愿与机构能力决定新农合制度保障能力与农民的受益。 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与监管问题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课题组(2005)认为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是高度“能力密集型”制度,现阶段中国“政府能力”和“民众能力”的不足加剧农村医疗保障经济实力约束。张立承(2006)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分析得出在基层财政运行困难的背景下,新农合发动困难的深层次矛盾是基层政府的信用缺失。 在制约因素及运行障碍方面,杨玲(2004)认为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新农合忽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转变所带来的问题。李卫平(2002)从地区差异、农户、社区、政府、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险体系等角度阐述了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 现有研究大多采取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方法从认知、需求、参与、收益四个维度考察新农合事实的效果,并基于国内外经验给出若干政策建议。现有研究认为新农合运行效果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执行过程、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的设置。而本文侧重于新农合运行机理及制度内核的分析,发现新农合的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制约了制度绩效的实现,文章较为全面的提出了新农合制度设计本身面临的五个方面的制度困境,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