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赴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管理
- 简介:
- 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在校生为调查对象,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性别、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学生未来求职薪酬水平、赴农村就业优惠政策了解程度、是否有义务赴农村就业的认同五个变量对东北农业大学学生赴农村就业的影响较显著。通过实证分析构建出推动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赴农村就业可以采用的“413”模式,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 详细介绍:
- 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课题来源。 第二部分:调查基本情况。本部分主要对问卷设计及样本选择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第三部分:大学生赴农村就业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该部分首先对运用到的模型进行了简要介绍,接下来对变量的选择进行说明,最后运用spss17.0中文版软件对大学生赴农村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找出抓哟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推动大学生赴农村就业的模式构建与路径选择。本部分主要是根据调查结果建立适合东北农业大学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就业的模式——“413”模式,即通过4种路径,围绕1个目标,实现3个主体参与。 第五部分:对策建议。通过调查及数据分析表明,学生性别、学生对国家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工作政策的了解程度、所学专业知识是否适合去农村就业、学生对赴农村就业义务的认知程度、学生对未来求职薪酬期待水平5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赴农村就业的意愿影响较显著。为此报告组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从政府、农业高校、学生自身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研究目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在于辅助高等农业院校更有效地为“三农”服务,加速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其二,在于拓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其就业压力。其三,在于促进农村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收引进,储备高质量人力资本。 思路:主要是通过调查及个案访谈来获取报告写作资料,利用数理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出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构建推动大学生赴农村就业的模式及提出相应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研究视角的创新 在文献整理过程中,发现国内对高校学生问题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多,但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资料较少,特别是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赴农村就业及赴农村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更少。 (2)研究结论的创新 本研究旨在尝试建立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农村发展的共赢模式,用模式来带动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农村之间供需链条的发展,推动高等农业院校更好地培养出农村所需人才。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研究利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东北农业大学学生赴农村就业意愿进行调查,对影响学生赴农村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构建出推动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赴农村就业的模式和路径,“413”模式,即通过4种路径,围绕1个目标,实现3个主体参与的模式,该模式对于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完善高等农业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 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在校生为调查对象,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性别、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学生未来求职薪酬水平、赴农村就业优惠政策了解程度、是否有义务赴农村就业的认同五个变量对东北农业大学学生赴农村就业的影响较显著。通过实证分析构建出推动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赴农村就业可以采用的“413”模式,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苌建峰等.高等农业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讨[J] .安阳师范学院院报2004,(5):126-127 [2]陈洪建等.高校构建新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思考[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2):9-11 [3]郭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9-21 [4]李光普等.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探索[J] .安徽广播大学学报,2010(2):49-52 [5]林楠.新农村视角下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7):153-156 [6]刘景伟,时建伟.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8-9 [7]刘秀娟,何玲.农科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率低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 .辽宁教育研究,2006(10):89-91 [8]孟蕾,熊楚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解困分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10(3):85-88 [9]王积田.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0(11):145-146 [10]岳华,李建芳,杨小波.农业院校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调查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66-167
调查方式
- 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进入新世纪,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去向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及观点有: 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就业困境方面进行研究的有:于战平(2009)认为,农业的固有特性决定了农业目前难以成为有吸引力的本科就业岗位;人才培养与岗位工作对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固有的困境;市场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难以保障农业人才有效供给;农科大学生专业对口的有效就业难以实现。孟蕾,熊楚才(2010)国内高校年年扩招,高校学生年年增加,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刚刚走出校门的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而全球经济衰退使许多企业减少了岗位人员的新增计划。农业院校学生在这场竞争中遇到的挑战更严峻,感受到的压力也更大。 高等农业院校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基层就业的原因方面进行研究的有:刘秀娟,何玲(2006)认为,影响农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障碍性因素在于,基层吸纳高校学生的能力不足;基层环境艰苦,缺乏吸引力;学生下基层就业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高等教育目前还存在某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岳华(2010)认为,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农村职工福利待遇水平低,大学生担心难以适应社会环境是阻碍农业院校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因素。 从大量文献资料来看,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有较为一致的评述,大部分学者对于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形势进行了概况分析,但问卷调查获得的实际数据较少,不够系统和全面,对高等农业院校问卷调查样本较少没有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而且对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基层就业的原因分析不够深入,对作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潜在的积极因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研究认为,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制度、体制上的问题,既有政府、社会、用人单位方面的问题,也有学生与学校自身的问题。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就业对策,缓解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难,不能单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非常有必要作进一步深入、系统、全面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