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专区首页>> 优秀作品>>作品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论晚清维新知识界的“世界”图景(1880—1900)--以“中西优劣论”为中心
大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小类:
机械与控制
简介:

本作品以晚清维新士人对“中西优劣”的种种认知和判读为中心,集中考察此时期知识分子眼中的“世界”图景。认为当时知识精英对“中西优劣”的判读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他们主动接受以泰西为中心,万国林立的“世界”图景和“文明”秩序,另一方面,又竭力抗拒自身的边缘化,表现出微妙曲折、时代特征显著的复杂心态。
本作品具有全球史研究的新颖视角,采用社会史研究的方法,理论性较强,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详细介绍:

晚清以来,中外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西方武力及其文明的大举入侵,中国逐步卷入由欧美主导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并日渐“边缘化”。中国传统的“天下”观解体。重新比较中西优劣,建立新“世界”图景,确定中国在新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文明在新世界文明秩序中的适用范围,成为晚清维新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鉴于传统“天下”观的实质文化内涵—“文野之别”。笔者认为,“天下”观的崩溃首先是文明观的崩溃。晚清维新知识分子世界认识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对中国文明至上意识的反思。他们在承认中国文明并非唯一文明形态、西方也存在文明的前提下,对中西文明的优劣高下进行了重新审视。本文试以晚清维新士人对中西优劣的认知为主轴,考察此时期知识界的“世界”图景。
笔者认为,晚清知识精英对中西优劣的判读是矛盾的。在维新知识分子身上,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民族国家认同和现代化目标,与承续传统而来的中国文化认同和世界主义目标并存。表面上看,他们追逐富强、致力于构建现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分析,儒学普遍主义的“天下”观在他们心中仍具有潜存的影响。这使得维新知识分子一面主动接受以泰西为中心,万国林立的“世界”图景和“文明”秩序,一面又竭力抗拒自身的边缘化,大力鼓吹世界文明之运将至泰东,表现出充满矛盾曲折、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复杂心态。
一方面,在民族危亡的压力下,维新士人选择认清现实,对中西优劣进行功利性考察,承认现阶段中国文明落后于西方,并根据时代的要求,提出一种功利实用主义的文明价值观。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情结又使维新士人不甘承认中国文明本质恶劣。他们大力鼓吹“西学中源”并努力发掘传统与西方的“暗合”之处,力图确证中国文明只是阶段性落后,并未与世界文明主流脱节。甚至期待中国文明能凭借某些超越西方的潜质,成为未来“文明”的典范、“世界”的中心。
从总体看来,晚清维新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文明强大的优势时,虽然警惕自省,承认现实中国不如西方,但亦积极乐观,深具自信。相信中国文明本性并不低劣,不会永远落后,只要以西方文明加以改造,必定会在未来世界文明秩序中占有重要一席。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清末维新知识分子们的乐观不免过于天真,但我们仍能充分地感受到他们那充沛的文化底气。这种不卑不亢的文化态度,对于去西方霸权具有重要意义,可使我们更加坚定在当今世界自利自存之信心,同时也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处理多元文明冲突问题提供了值得借重的知识背景。
本作品具有全球史研究的新颖视角,采用社会史研究的方法,理论性较强,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获奖情况: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三等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