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挑战杯”亮点:俄罗斯8所高校参展
吴晓东-中国青年报 发表于 2011.11.10| 点击数6158
一支金发碧眼的参展队伍在大连理工大学刘长春体育馆的舞蹈馆里“安营扎寨”。不光他们的参展作品让人充满好奇,就连他们带来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很抢眼。两天来,这个展台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急得老外忙不迭用生硬的中文说着:“不卖!不卖!”
包括俄罗斯8所高校在内的俄罗斯大学生代表团一行携作品参展,成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的一大亮点。维塔斯的海豚音在场馆里飘荡,两国学子的距离不再遥远。
“挑战杯”竞赛自创办之日起,就是一场青春的聚会,而青春没有国界。除了结合国家战略规划大背景与地方发展实际与特色,加强学校、企业、政府间的交流互动,促进成果转化。
邀请外国学生代表团参加“挑战杯”竞赛展示,首设主宾国制度,是“挑战杯”迈向国际化的又一次大胆创新。近年来,中俄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十分 活跃。中俄“国家年”、中俄“语言年”的举办在两国民众中产生了积极反响。而作为两个重要的世界大国,中俄以科技为主题,加强两国高校之间培养高层次人才 交流互动成为当务之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大学生团队有幸第一个坐上了主宾国的位子。
人气一路攀升,“挑战杯”早已不再甘心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本届“挑战杯”上,由大连理工大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开闭幕式,全方位向来自港澳台和 海外的学生敞开大门,连主题歌《挑战》都采用中英文填词,由来自海内外的学生共同演唱。在“挑战青春,创新未来”国际青年创新论坛上,海内外学子用中英双 语演讲,围绕青年创业、绿色低碳、青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主题同台切磋。在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公平角逐与智慧火花的碰撞中,分享挑战青春、挑战梦想、挑战未 来的乐趣——“国际化”成了“挑战杯”的关键词。
站得高,自然看得远。被誉为中国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的“挑战杯”,目光十几年前就开始投向了境外的世界。从1997年香港大学、香 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树仁学院等4所高校代表香港地区观摩第五届“挑战杯”,到1999年第六届“挑战杯”首次迎来澳门大学生作为特邀代表,再到2005年台 湾地区高校派出由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东海大学等7所知名高校组成的豪华阵容携13件作品参与第九届“挑战杯”决赛,“挑战杯”不仅仅是完成梦寐以求的 “团圆之旅”,为青年科技人才构筑全球化视野,搭建一个国际化科技交流平台,才是“挑战杯”的终极目标。
2003年11月,第八届“挑战杯”迎来了第一支来自海外的代表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代表团前来观摩,“挑战杯”竞赛走向国际化、成熟化的 趋势初露端倪;第九届“挑战杯”首次设立了英文翻译小组,负责官方网站和资源报告书的英文版制作、编辑;到了第十届“挑战杯”,连竞赛邀请书都变身为精美 的双语版本。这一年,来自港澳台地区的25所高校和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国王学院等6所外国高校代表团正式参加比赛,标志着“挑战杯”真正走向世界。
在本届“挑战杯”章程中,参赛选手名字前面“中国籍”三个字第一次被删除。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在华留学生出现在“挑战杯”赛场。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字,2010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6万人,而这个数字在2020年预计将达到50万。
“挑战杯”的舞台越来越大。但这一切还仅仅是个起点。把“挑战杯”推向世界,已经列入组委会的战略规划当中。因为主办方深知,“挑战杯”品牌的 深化和创新,需要紧扣时代脉搏,契合国家战略选择方向,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充分吸收借鉴世界高校的先进经验。
与世界大学生科技竞赛接轨,最终形成一个全球大学生创新竞赛的平台——经过20多年的历练,“挑战杯”胸有成竹,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把握着自己美好的未来。(记者 吴晓东)